從第一層至第七層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拓展資料: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第7層應用層:
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程資料庫訪問RDA、製造報文規范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應用層能與應用程序界面溝通,以達到展示給用戶的目的。 在此常見的協議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層表示層:
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終端類型的轉換。
第5層會話層:
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會話層管理登入和注銷過程。它具體管理兩個用戶和進程之間的對話。如果在某一時刻只允許一個用戶執行一項特定的操作,會話層協議就會管理這些操作,如阻止兩個用戶同時更新資料庫中的同一組數據。
第4層傳輸層:
—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傳輸層把消息分成若干個分組,並在接收端對它們進行重組。不同的分組可以通過不同的連接傳送到主機。這樣既能獲得較高的帶寬,又不影響會話層。在建立連接時傳輸層可以請求服務質量,該服務質量指定可接受的誤碼率、延遲量、安全性等參數,還可以實現基於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層網路層:
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除了選擇路由之外,網路層還負責建立和維護連接,控制網路上的擁塞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生成計費信息。
第2層數據鏈路層: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差錯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常用設備有網橋、交換機;
第1層物理層:
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常用設備有(各種物理設備)網卡、集線器、中繼器、數據機、網線、雙絞線、同軸電纜。
Ⅱ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大綱
第一章:計算機網路概論(2學時)
1、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2、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4、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3、計算機網路拓撲的基本概念
5、網路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數據通信基礎(2學時)
1、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數據交換技術
3、差錯控制方法
第三章:區域網與城域網(2學時)
1、區域網概述
2、區域網標准和工作原理
3、常見區域網技術
4、區域網組網基礎(傳輸介質、設備、布線)
第四章:網路操作系統基礎(4學時)
1、網路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2、典型網路操作系統
3、Windows 2000 Server的基本應用
第五章:網路互連技術(2學時)
1、網路互連的基本概念
2、網路互連的類型與層次
3、網路互連設備
第六章:Internet技術基礎(4學時)
1、Internet的概述
2、TCP/IP協議基礎
3、Internet的域名機制
4、Internet的基本服務
5、Internet的接入方法
第七章:Internet的基本使用方法(6學時)
1、WWW瀏覽器的使用
2、使用Outlook Express/Foxmail收發電子郵件
3、從Internet中下載文件
4、在Internet中搜索信息
第八章:網站建設與網頁製作基礎(4學時)
1、網站建設的一般步驟
2、網頁編程技術簡介
3、網頁設計與製作基礎(HTML基礎和FRONTPAGE應用)
第九章:網路系統集成技術基礎(2學時)
1、 網路系統集成的基本概念
2、 網路系統集成的體系框架
3、 網路系統集成的三大環節
4、 網路系統集成的內容
5、 網路系統集成的主要階段
第十章: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技術基礎(2學時)
1、網路管理技術基礎
2、網路安全技術基礎
3、網路安全策略和網路防火牆
Ⅲ 計算機網路工程需要學什麼
計算機網路工程需要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 公共基礎課程:- 高等數學:為後續的專業課程提供數學基礎。- 大學物理:了解基本的物理原理,對理解電子技術有幫助。- 英語:提升英語水平,便於閱讀國際前沿的技術文獻。- 體育: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政治理論: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計算機文化基礎: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軟體的使用。- C語言:學習編程基礎,為後續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2. 專業基礎課程:- 線性代數、概率論: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數學工具。- 電路分析基礎、電子電路基礎、數字電路基礎:了解電子電路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 電子線路CAD、電子技術實驗、電子技術課題設計:提升電子電路設計和實驗能力。- 離散數學、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與系統結構: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的結構和原理。- 單片機原理、介面技術、操作系統原理:掌握嵌入式系統和操作系統的基本原理。- 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學習編程和數據處理的高級技巧。- 計算機網路、現代通信技術:了解網路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技術。- 資料庫系統原理、計算機圖形學、編譯原理:掌握資料庫管理、圖形處理和編譯技術。
3. 專業課程:- 網路設備:學習網路設備的配置和管理。- 綜合布線技術:掌握網路布線的設計和施工。- 網路的組建與設計:學習如何組建和設計網路。- 計算機安全技術:了解網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防護技術。
4. 專業限選課:- Lotus:學習Lotus辦公軟體的使用。- Java程序設計、網頁製作技術、VB程序設計:提升編程和網頁製作能力。
以上內容構成了計算機網路工程學習的主體框架,旨在培養學生在計算機網路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
Ⅳ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 特點: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分布在每個地方,通過通信線路與中心計算機相連。
- 結構:呈現出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
分組交換網:
- 組成: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
- 中心: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可以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以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
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 目的:為了讓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能夠互聯。
- 標准框架: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為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提供了標准。
高速計算機網路:
- 特點:採用了高速網路技術,實現了綜合業務數字網,並伴隨著多種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 技術:綜合應用了多種高速網路技術,提升了網路傳輸的速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