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线网络 » 无线网络通信原理书籍
扩展阅读
电视机没有连接无线网络 2025-09-23 12:24:45

无线网络通信原理书籍

发布时间: 2023-04-14 10:04:37

Ⅰ 关于 网络管理 学习的书籍

推荐书籍:《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

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译作者:曾明 李建军等着
出版日期:2003年1月

定价:¥106

国标编号:
ISBN 7-5053-8305-1/TP.4831
条形码:9787505383050
字数:1500千字 印张:62.25
印数:5000 页数:968
开本:787*1092 1/16
版别版次:200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备注:1CD

推荐指数:

【简介】本书全面讲述了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管理规范。全书内容涉及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局域网规划设计、网络布线、机房建设、网络主干系统构建、局域网与Internet的连接、网络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技术、各种网络服务的构建技术和实现方法、网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等技术,以及各种网络管理规范与制度的制定。

为了方便网络设计者和网络管理员在工作中查找相关资料,本书所附光盘收集了大量与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关的协议、标准和规范,以及部分常用网络设备产品资料。

本书是一本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管理员的应用网络全书,能够从全方位解决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的各种问题并对实际工作中的常见网络故障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全面讲述了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管理规范。全书内容涉及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局域网规划设计、网络布线、机房建设、网络主干系统构建、局域网与Internet的连接、网络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技术、各种网络服务的构建技术和实现方法、网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等技术,以及各种网络管理规范与制度的制定。
为了方便网络设计者和网络管理员在工作中查找相关资料,本书所附光盘收集了大量与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关的协议、标准和规范,以及部分常用网络设备产品资料。

【目录】

--------------------------------------------------------------------------------

第一部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 概述
1.1.1 发展历史
1.1.2 功能
1.1.3 组成
1.1.4 分类
1.1.5 Internet
1.1.6 发展趋势
1.2 数据通信原理
1.2.1 基本概念
1.2.2 特点
1.2.3 系统构成
1.2.4 数据传输与传输介质
1.2.5 数据信号与通信编码
1.2.6 数据通信的工作模式
1.2.7 数据链路
1.2.8 数据通信网的交换方式
1.2.9 多路复用技术
1.2.10 帧中继技术
1.2.11 差错检测及控制
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1.3.1 体系结构
1.3.2 计算机网络协议
1.3.3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1.3.4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基础

2.1 Windows NT系统
2.1.1 特点
2.1.2 组网基础
2.2 Windows 2000系统
2.2.1 系统管理功能
2.2.2 桌面管理功能
2.2.3 系统安全功能
2.2.4 信息发布与资源共享功能
2.2.5 应用程序服务功能
2.2.6 存储管理功能
2.2.7 网络与通信功能
2.2.8 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2.3 UNIX系统
2.3.1 历史和现状
2.3.2 系统功能简介
2.4 Linux系统
2.4.1 产生和发展
2.4.2 特点
2.4.3 与其他操作系统的区别
2.4.4 系统组成
2.5 Netware系统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与管理基础

3.1 规划与设计
3.2 基础设施建设
3.3 系统配置
3.4 应用配置
3.5 运营与管理

第二部分 计算机组网建设

第4章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基础与规划设计

4.1 特点
4.2 关键技术和应用范围
4.3 拓扑结构
4.3.1 总线结构和树型结构
4.3.2 环型结构
4.3.3 星型结构
4.4 媒体接入控制
4.5 类型
4.5.1 以太网
4.5.2 令牌环网
4.5.3 FDDI光纤网
4.5.4 快速以太网
4.5.5 ATM网
4.5.6 千兆以太网
4.5.7 无线局域网
4.5.8 万兆以太网
4.6 IEEE 802标准
4.6.1 已经推出的IEEE 802 标准
4.6.2 IEEE 802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
4.7 交换技术和虚拟局域网
4.7.1 交换式局域网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4.7.2 第3层交换
4.7.3 虚拟局域网技术
4.8 组成
4.8.1 通信传输介质
4.8.2 网络适配器
4.8.3 网络主干通信设备
4.8.4 网络服务器
4.8.5 连网计算机
4.8.6 网络操作系统
4.9 规划与设计
4.9.1 规划原则
4.9.2 设计步骤

第5章 计算机局域网布线

5.1 智能大厦与结构化布线系统
5.1.1 智能大厦
5.1.2 综合布线系统与结构化布线系统
5.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和标准
5.2.1 组成
5.2.2 标准
5.3 布线通信介质的选择
5.3.1 常见的通信传输介质及其特性
5.3.2 通信传输介质的选择
5.3.3 网络通信介质的发展趋势
5.4 网络布线策略选择与方案选择
5.4.1 决定布线策略和方案的基本因素
5.4.2 网络布线策略选择
5.4.3 网络布线方案的选择
5.5 网络布线的实施
5.5.1 设计注意事项
5.5.2 实施注意事项
5.6 网络布线的测试与验收
5.6.1 一般流程
5.6.2 测试模式和内容
5.6.3 测试参数
5.6.4 测试验收注意事项
5.7 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5.8 计算机网络的防雷电系统和接地保护系统
5.8.1 防雷电系统
5.8.2 接地保护系统

第6章 计算机局域网机房建设

6.1 功能规划
6.1.1 工作区
6.1.2 信息技术人员办公区
6.2 环境要求
6.3 布线系统
6.3.1 布线方式
6.3.2 布线实施
6.4 装修
6.4.1 地板布设
6.4.2 墙体及吊顶装修
6.4.3 照明系统
6.4.4 电磁屏蔽
6.4.5 防静电
6.5 供配电系统
6.5.1 设计与实现
6.5.2 不间断电源系统
6.6 空调新风系统
6.6.1 环境要求
6.6.2 专用空调系统
6.6.3 新风系统
6.7 消防系统
6.7.1 防火设计
6.7.2 火灾报警系统
6.7.3 灭火设备配备
6.8 门禁系统
6.8.1 系统功能
6.8.2 系统构成
6.8.3 软件系统

第7章 构建计算机局域网

7.1 局域网主干设备分类
7.1.1 按照网络通信介质和数据传输速率分类
7.1.2 按照应用规模分类
7.1.3 按照设备结构分类
7.1.4 按照网络体系结构层次分类
7.2 局域网主干设备技术基础
7.2.1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7.2.2 主干设备的支持能力
7.2.3 主干设备的系统结构
7.2.4 主干设备的关键技术
7.2.5 网络设备管理系统与设备管理协议
7.3 局域网主干设备选择
7.3.1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7.3.2 选择交换机的一般原则
7.3.3 区段主干交换机的选择原则
7.4 构建千兆局域网
7.4.1 千兆以太网协议的体系结构
7.4.2 千兆交换机的类型
7.4.3 千兆交换机的性能考核
7.4.4 网络主干升级到千兆
7.5 局域网主干设备配置
7.5.1 配置原则
7.5.2 按层次需求配置局域网主干设备
7.6 局域网主干设备安装调试
7.7 局域网主干设备参数配置
7.7.1 交换机参数配置概述
7.7.2 构建多层交换局域网
7.7.3 核心层交换机配置
7.7.4 接入层交换机配置
7.7.5 配置参数管理
7.8 无线局域网
7.8.1 概述
7.8.2 类型
7.8.3 技术标准
7.8.4 组成
7.8.5 构建
7.8.6 局限性
7.9 局域网IP电话系统
7.9.1 概述
7.9.2 IP电话技术的发展过程
7.9.3 IP电话系统的组成
7.9.4 IP电话技术基础
7.9.5 局域网IP电话系统构建
7.10 局域网服务器选择
7.10.1 服务器的特点和类型
7.10.2 服务器的重要技术
7.10.3 服务器的选择原则

第8章 TCP/IP组网及广域网连接

8.1 TCP/IP协议工作原理
8.1.1 网际互联体系概述
8.1.2 面向连接的操作和无连接的操作
8.1.3 TCP/IP协议的组成
8.1.4 IP地址
8.1.5 Internet的域名系统
8.1.6 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8.1.7 网际互联协议(IP)
8.1.8 TCP/IP网络传输差错控制
8.1.9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8.1.10 传输控制协议(TCP)
8.1.11 应用程序与TCP/IP协议的接口
8.1.12 路由技术与路由器
8.1.13 路由信息协议(RIP)
8.1.14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8.1.15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RP)和(EIGRP)
8.1.16 边界网关协议(BGP)
8.1.17 组播技术和组播协议
8.1.18 虚拟专用网络(VPN)
8.1.19 移动IP
8.2 TCP/IP组网与IP地址配置管理
8.2.1 IP地址的配置类型
8.2.2 IP地址的管理方式
8.2.3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2.4 局域网IP地址配置实例
8.3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连接
8.3.1 接入方式选择
8.3.2 IP地址及Internet域名申请
8.3.3 接入设备选择
8.3.4 路由器配置
8.4 域名服务配置
8.4.1 DNS的结构
8.4.2 域名解析类型
8.4.3 域名及IP地址注册
8.4.4 域名服务器类型
8.4.5 域名数据库资源记录

第9章 Windows NT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及基本配置

9.1 概述
9.2 基本概念
9.3 网络系统安装
9.3.1 安装规划
9.3.2 网络创建与配置
9.4 使用Windows NT网络
9.4.1 启动
9.4.2 基本使用
9.5 网络用户管理
9.5.1 用户及用户组
9.5.2 网络用户管理规划
9.5.3 域用户管理器
9.5.4 用户、用户组账号设置及权限分配
9.6 网络资源与使用
9.6.1 文件系统选择及其网络安全性特点
9.6.2 共享资源及网络映射
9.6.3 网络资源的安全保护
9.7 安装和配置DNS服务器
9.7.1 安装DNS服务器
9.7.2 配置DNS服务器

第10章 Windows 2000安装及基本配置

10.1 安装准备
10.1.1 硬件要求
10.1.2 设备驱动程序
10.2 确定安装方式
10.2.1 升级安装
10.2.2 全新安装
10.2.3 双重启动安装
10.3 安装步骤
10.3.1 从DOS下安装
10.3.2 从Windows下安装
10.3.3 系统设置
10.3.4 启动和退出Windows 2000
10.4 设置主域控制器
10.5 网络配置
10.6 用户及用户组管理
10.6.1 用户账号管理
10.6.2 用户组管理
10.7 文件系统配置与管理
10.7.1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
10.7.2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特性
10.7.3 创建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根目录
10.8 打印系统的配置与管理
10.8.1 Windows 2000打印系统的特点
10.8.2 配置网络打印机
10.8.3 设置打印服务器属性
10.9 DNS服务器安装与配置
10.9.1 安装DNS服务器
10.9.2 配置DNS服务器

第11章 Linux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及基本配置

11.1 安装准备
11.1.1 确认配置
11.1.2 确认安装方式
11.1.3 确认所需硬盘空间
11.1.4 确认与规划硬盘分区
11.2 Red Hat Linux的安装
11.2.1 选择安装程序
11.2.2 安装配置
11.2.3 安装LILO
11.2.4 配置网络参数
11.2.5 配置防火墙
11.2.6 设置系统时区
11.2.7 设置系统语言
11.2.8 设置系统账户
11.2.9 软件包选择
11.2.10 X图形设备配置
11.2.11 软件包安装
11.2.12 创建启动盘
11.3 图形桌面环境KDE的使用
11.3.1 桌面环境KDE的组成
11.3.2 鼠标的使用
11.3.3 拖放对象
11.4 用户管理
11.4.1 系统管理员
11.4.2 使用命令行方式用户管理
11.4.3 使用命令行方式管理用户组
11.4.4 使用LinuxConf图形工具管理用户
11.4.5 使用LinuxConf图形工具管理用户组
11.5 文件及目录管理
11.5.1 文件和目录基础
11.5.2 文件类型
11.5.3 文件及目录权限
11.5.4 基本文件系统
11.6 配置DNS服务器
11.6.1 相关配置文件
11.6.2 设置主域名服务器
11.6.3 测试DNS服务器

第12章 Novell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及基本配置

12.1 Novell网络特征
12.1.1 Novell网络基本组成
12.1.2 Novell网络支持的协议
12.2 系统安装
12.2.1 安装环境要求
12.2.2 网络服务器安装
12.2.3 网络工作站安装
12.3 文件系统管理
12.3.1 网络目录服务及目录树结构
12.3.2 文件服务器硬盘目录结构
12.3.3 系统建立的目录
12.3.4 目录和文件属性
12.4 权限及安全保密
12.4.1 注册保密
12.4.2 受托管权限保密
12.5 用户管理
12.5.1 网络中的用户和组
12.5.2 建立用户
12.5.3 建立用户组

第13章 UNIX网络操作系统使用基础

13.1 Shell环境与UNIX文件系统管理
13.1.1 Shell环境
13.1.2 UNIX文件系统和目录
13.1.3 vi文件编辑器
13.2 UNIX系统用户管理
13.2.1 使用图形工具管理用户及用户组
13.2.2 使用命令方式管理用户及用户组
13.3 系统进程管理
13.3.1 进程系列
13.3.2 前台进程与后台进程
13.3.3 进程监视
13.3.4 进程管理
13.4 使用电子邮件
13.5 文件归档
13.6 TCP/IP网络系统配置

第三部分 计算机网络服务

第14章 Web信息发布服务

14.1 IIS 5的特点
14.2 IIS 5的安装
14.2.1 安装准备
14.2.2 安装步骤
14.2.3 Internet服务管理器的使用
14.3 配置WWW服务器
14.4 创建新的Web网站

第15章 FTP服务

15.1 管理FTP服务器
15.2 配置FTP服务器
15.2.1 “FTP站点”选项卡
15.2.2 “安全账号”选项卡
15.2.3 “消息”选项卡
15.2.4 “主目录”选项卡
15.2.5 “目录安全性”选项卡
15.3 创建新的FTP网站

第16章 电子邮件服务

16.1 概述
16.1.1 邮件服务系统的组成
16.1.2 邮件结构
16.1.3 邮件传输过程
16.1.4 邮件服务的工作机制
16.2 邮件服务器产品选择要素
16.2.1 系统支持能力
16.2.2 协议支持能力
16.2.3 多邮件服务器支持能力
16.2.4 附加服务支持能力
16.2.5 用户管理能力
16.2.6 邮箱管理能力
16.2.7 客户端软件支持能力
16.2.8 通信能力
16.2.9 安全防护能力
16.2.10 系统管理能力
16.2.11 版本、升级与售后服务能力
16.2.12 价格
16.3 iPlanet邮件服务器的安装及基本配置
16.3.1 系统环境
16.3.2 安装步骤
16.3.3 配置与管理
16.4 Linux系统邮件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
16.4.1 Linux系统邮件服务软件
16.4.2 Sendmail和qpopper邮件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
16.4.3 qmail邮件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
16.4.4 Web邮件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

第17章 Internet访问代理服务

17.1 代理服务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17.2 代理服务器WinGate 安装、配置和使用
17.2.1 概述
17.2.2 主要功能
17.2.3 安装
17.2.4 管理界面
17.2.5 配置
17.2.6 使用WinGate管理Internet访问
17.3 代理服务器Netscape Proxy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17.3.1 概述
17.3.2 安装
17.3.3 配置和管理
17.3.4 使用
17.4 安全与加速访问服务器ISA Server 2000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17.4.1 ISA Server 2000概述
17.4.2 ISA Server 2000的安装
17.4.3 ISA 2000客户端
17.4.4 ISA Server 2000访问策略配置
17.4.5 ISA Server 2000 缓存配置

第18章 视频点播服务

18.1 概述
18.1.1 系统组成
18.1.2 内容的组织和播放方式
18.1.3 视频服务器
18.2 视频点播方案选择
18.3 Cisco IP/TV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
18.3.1 IP/TV系统简介
18.3.2 IP/TV系统安装
18.3.3 IP/TVContent Manager的配置与使用
18.3.4 IP/TV视频服务器的配置、管理与使用
18.3.5 Cisco IP/TV 客户端播放器的安装和使用

第19章 Intranet应用系统

19.1 Intranet
19.1.1 概述
19.1.2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Intranet应用系统
19.1.3 Intranet的构建
19.1.4 Intranet开发技术
19.2 办公自动化系统
19.2.1 发展历程
19.2.2 总体设计目标
19.2.3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19.2.4 办文系统设计
19.2.5 办会系统设计
19.3 办公网站系统
19.3.1 办公网站系统总体目标设计
19.3.2 办公网站服务环境设计
19.3.3 办公网站信息发布页面设计
19.3.4 办公网站上网信息管理设计
19.3.5 办公网站的业务辅助服务功能设计
19.4 管理信息系统
19.4.1 概述
19.4.2 构建
19.5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19.5.1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19.5.2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重要技术
19.5.3 Intranet视频会议系统构建
19.6 光盘信息服务系统
19.6.1 光盘服务设备的发展
19.6.2 光盘镜像服务器技术
19.6.3 光盘信息服务系统构建

第四部分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

第20章 网络管理

20.1 网络管理概述
20.1.1 网络管理协议的历史
20.1.2 网络管理协议介绍
20.1.3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
20.2 网络管理中心与网络管理功能
20.2.1 网络管理中心
20.2.2 网络管理功能
20.3 网络管理软件平台
20.3.1 网络管理软件概述
20.3.2 网络管理软件选购原则
20.4 网络配置管理
20.5 网络性能管理
20.6 CiscoWorks 2000局域网管理解决方案
20.6.1 完整的解决方案
20.6.2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应用
20.6.3 主要功能及应用
20.6.4 系统要求

第21章 网络安全管理

21.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21.1.1 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21.1.2 攻击网络的手段分析
21.2 计算机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21.3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21.3.1 物理安全策略
21.3.2 访问控制策略
21.3.3 攻击防范策略
21.3.4 加密认证策略
21.3.5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21.4 网络防火墙
21.4.1 防火墙的工作机制与类型
21.4.2 防火墙的选择及配置
21.4.3 网络地址翻译NAT
21.4.4 Check Point FireWall-1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
21.5 网络攻击防范
21.5.1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21.5.2 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
21.5.3 入侵检测系统产品选择
21.5.4 入侵检测技术发展方向
21.6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
21.6.1 安全漏洞扫描技术概述
21.6.2 安全漏洞扫描系统的发展趋势
21.6.3 安全漏洞扫描产品选择
21.6.4 安全漏洞扫描器使用
21.7 网络防病毒管理
21.7.1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1.7.2 网络防病毒技术概述
21.7.3 网络防病毒产品选择
21.7.4 网络防病毒方案
21.8 加密与认证
21.8.1 加密与通信安全
21.8.2 认证与网络安全
21.9 计算机网络物理隔离管理
21.9.1 物理隔离的应用范围
21.9.2 物理隔离技术方案概述
21.9.3 物理隔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22章 网络用户管理

22.1 统一用户管理
22.1.1 轻量目录服务协议
22.1.2 LDAP目录服务器规划
22.1.3 LDAP目录服务的安全策略
22.1.4 Netscape目录服务器(Directory Server)
22.2 用户访问管理
22.2.1 网络资源使用存在的问题
22.2.2 企业上网行为管理需求的发展
22.2.3 用户访问管理系统的作用和性能
22.2.4 用户访问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23章 网络数据管理

23.1 存储备份技术概述
23.1.1 传统数据备份系统的局限性
23.1.2 现代数据管理系统应具备的特征
23.1.3 存储备份系统的技术发展
23.1.4 网络存储备份系统的设计目标
23.1.5 网络备份管理策略
23.2 磁带存储技术
23.3 网络挂接存储(NAS)技术
23.3.1 概述
23.3.2 NAS构建概览
23.4 存储区域网系统(SAN)技术
23.4.1 概述
23.4.2 设计概览
23.5 网络存储备份系统方案选择
23.5.1 存储系统结构选择
23.5.2 存储设备选择
23.6 VERITAS存储管理软件的使用
23.6.1 VERITAS Backup Exec存储备份解决方案
23.6.2 VERITAS Backup Exec的使用

第24章 网络机房管理

24.1 网络机房管理制度的类型
24.1.1 日常管理制度
24.1.2 定期管理制度
24.2 网络机房管理主要制度及内容
24.2.1 管理员值班制度
24.2.2 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管理制度
24.2.3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4.2.4 安全消防制度
24.2.5 辅助设备系统管理制度
24.2.6 上机人员守则
24.2.7 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24.2.8 设备定期维护制度
24.2.9 安全、防盗、防水、防蟑螂鼠害措施
24.2.10 保密制度
24.2.11 管理奖惩制度
24.2.12 定期大、中维护制度
24.3 系统管理员职责实例
24.3.1 日常值班管理
24.3.2 网络管理
24.3.3 网络用户管理
24.3.4 网络机房公共资产管理
24.3.5 系统运行档案和设备资料管理
24.3.6 广域网连接管理与维护
24.3.7 网络系统升级管理
24.3.8 网络系统安全管理
24.4 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25章 网络管理制度

25.1 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25.2 信息上网与网站管理制度
25.3 电子邮件使用管理制度
25.4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第26章 网络升级管理

26.1 需求分析
26.2 原则及要求
26.2.1 原则
26.2.2 要求
26.3 升级内容
26.3.1 布线系统升级
26.3.2 硬件系统升级
26.3.3 网络软件系统升级
26.3.4 网络服务器及客户机升级
26.3.5 网络机房设备升级
26.3.6 ATM网络升级
26.4 IPv6协议与Internet技术升级

第27章 网络故障管理与排除

27.1 故障管理
27.1.1 网络故障管理内容
27.1.2 网络故障管理原则
27.1.3 网络故障管理流程
27.1.4 排除网络故障的方法步骤
27.2 网络常见故障
27.2.1 网络故障分类
27.2.2 局域网常见故障解答

第28章 一个完整的网络构建实例

28.1 规划与设计
28.1.1 用户需求
28.1.2 系统规划和设计
28.2 网络构建
28.2.1 网络综合布线
28.2.2 网络机房建设
28.2.3 局域网构建与Internet连接
28.3 网络服务与网络管理
28.3.1 网络服务器配置
28.3.2 静态IP地址转换配置和安全访问规则配置
28.3.3 IP地址管理
28.3.4 内部网用户Internet访问配置
28.3.5 网络防病毒管理

附录A 计算机网络常用术语
附录B TCP/IP协议端口分配表
附录C 附赠光盘资料目录

C1 关于计算机与网络使用的管理办法和规定
C2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标准与规范
C3 常用Internet的技术文件RFC
C4 互联网IP地址分配一览表
C5 网络设备产品资料

《网管故障排除实战1500例》
无线网络安全》
《中小企业网络管理员实用教程》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基础知识》
《网络系统集成工程测试与鉴定验收》
《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
《谁动了我的电脑》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QoS)》
《协议分析(第7版) Protocol Analysis,WB77.0 》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
《安全计划与灾难恢复 Security Planning&Disaster Recovery》
《现代光纤通信技术》
《网络设计(第7版) Network Design,WB87.0》
《局域网故障排除一点通》
《网络维护和常见故障分析》
《综合布线》
《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专家培训教程》

Ⅱ 从1G到4G:无线通信原理浅析

1G——2G——2.5G——3G——4G

让我们从一个电磁波开始

我们知道,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

但是有一个问题, 传输距离短 ,这些电磁波往往是低频的,发射能力很弱,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些高频信号把这些低频信号载到遥远的地方。像这样把低频信号加载到高频信号上去,叫做调制,他的反过程叫做解调。好,现在我们可以发射信号了

还有一个问题, 信号衰减怎么办?不能增加发射功率,那样只能让手机越做越大,要用蜂窝。每个蜂窝中有一个基站,对信号进行放大增强。为了不冲突,相邻的蜂窝之间不能使用相同频段的信号(相同频段,互相干扰,所以在蜂窝之上进行跳频传输)

有了这些理论,我们的1G网络诞生了。1G网络传输的是模拟信号,他采集到模拟信号,经过放大加强,调制之后发射出去,然后通过蜂窝进行传输。

简易的振荡发射电路,(声音采集,放大,调制)它可以用作无线麦克,无线遥控和窃听,1G网络最经典的应用就是大哥大。模拟信号手机,9字头的号码,只能打电话,不可以互通短信。当时的大哥大设备极其昂贵,只有香港的大哥们用得起,所以江湖人称大哥大,绝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就像阿玛尼一样流行。

但是大哥大有一个特性十分令人忧伤,就是 1G网络通话不能保密 ,只要我们用一个振荡电路,调到相应的频率,就可以窃听语音通话,商业洽谈,私人聚会,情侣之间,都可以,甚至有私家侦探通过窃听大哥大来调查婚外情。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还以这种窃听为原型写了一本悬疑书,叫做《嫌疑人X的现身》。 被人窃听,这实在是太糟糕了。另外通话质量差,不能提供数据业务都昭示着它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成为历史。

那么穗芹怎么保密呢, 电磁波整段传输十分容易被窃听 ,一位科学家就想,可不可以把它化整为零,切成小的数据块在不同的频段和时段来传输呢。这就码缺的是数字通信的雏形。这位科学家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竟给通信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数字信号产生,很简单,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量化, 采样频率是指一秒钟内采样的次数。量化位数是对信号的幅度进行数字化。位数越高越接近原始的波形。

而量化采样所带来的问题就是 失真 ,那么如何保真?

GSM解决了1G网络的所有疑难杂症,他使用13和15字头的号码,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高,支持低速数据业务(比如浏览网站,短信和彩信),但是这一切依旧不能改变 GSM效率低下 的事实。

GSM网络使用的是电路交换,类似于我们所使用的电话,通信双方通过拨号连接到网络,然后进行通信,一旦连接建立,始终占用信道,直到停止拨号。这就是我们所俗称的长连接。

所以GSM这种特点为他带来了两个极其尖锐的缺点。

1.信道利用率低,信道有限,一旦拨号,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占用信道,限制了带宽,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移动的多媒体业务。造成资源的浪费。

2.短信送达不及时,当用户发送短信的时候,短消息首先被发送到短信中心的服务器中,再由服务器转发给接收用户。如果用户不在线,不能正常通信,则该条短消息进行一定的延时后重新发送。如果接收方一直不上网,由于服务器缓存有限,也许过上一两天,这条短信就丢掉了。

于是GPRS网络应运而生了,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来提高效率,用户只有在发送或接收数据期间才占用资源。这意味着多个用户可高效率地共享同一无线信道,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外GPRS使用了实时在线策略, 手机一开机就自动附着到GPRS网络上,采用这种附着方式连接网络是免费的,用户只有数据流量传递时,才会收取费用。以流量为依据,多用多收,少用少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GPRS开始,2G网络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有了数据流量的概念,为之后3G时代的开启奠定了基础。所以说GPRS是承前启后的一部杰作,我们习惯上把他定义为2.5G网络。

GPRS在获得极大成功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数据迟族辩片如何重组,如何排序,如何同步,以及如何纠错。这些问题在经典的TCPIP中,给出了详尽的答案,不作赘述。可以看出,当进入2.5G分组时代,所面临的已经是网络问题了,互联网与通信网相融合已经初露端倪。

随着手机上网用户的激增,GPRS开始变得拥挤,不堪重负 ,效率低下又一次来临了。如何提高效率,频率已经趋于饱和,而且已经运用了分组技术,那么我们还能怎么办?

可以看出,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原有系统的切割细化过程。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有衰减,那么我们把传输距离切割,加入多个基站,形成蜂窝系统,使中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模拟信号在传输中易被窃听,那么我们把模拟信号进行切割,形成数字信号跳频传输,使数据安全得以保障,于是有了GSM网络。GSM是单用户独占信道,效率低下,我们把信道的使用权进行切割,多用户分时共用信道,于是有了分组网络GPRS。由于用户激增,GPRS变得拥挤,我们为每个用户贴上识别码,多用户同时共用信道,于是有了3GCDMA网络。

三个标准共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用穷举法去应对不确定性才是大国战略,所以中国并没有竭尽全力去发展TD-SCDMA,而是让联通购买WCDMA使用权,电信购买CDMA2000使用权,而让在GPRS时代大赚了一笔的移动去开发TD-SCDMA。

WCDMA全称为Wideband CDMA宽频分码多重存取,联通2G时代的基建本身就很少很差,所以直接跳过这些2G基站,在各大城市建设了很多新的WCDMA基站。所以3G时代在城市里,联通的信号是最好的。机型也最多,由于WCDMA是欧洲制式,那时任何一款水货智能机基本上都支持WCDMA(iphone,爱立信、诺基亚、富士通、夏普,三星,谷歌)。以前诺基亚一家独大,他的GSM系统在全球极其完善,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是当时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服务种类最丰富的3G标准,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

CDMA2000是高通的技术,其中的CDMA20003x方案是3G标准,实际上就是把三个低速的CDMA20001x信道捆绑在一起,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达到了提速的目的,虽然简单,但是由于没有采用新的通信协议,不用新建基站,所以对于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电信来说是不小的福音,因而从CDMA2000城市到村镇,覆盖面最广。但是手机终端较贵。因为高通要收取的高额专利费。所以很多手机厂商做多模手机时,联通+移动版和电信版往往会分开来做,而三网通手机往往会昂贵不少,那就是交的专利钱。

TD-SCDMA就很一般了,中国的国企,执行能力非常强悍,能够吃苦耐劳,但是因为通信技术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产业链不完整,导致产品远远落后于上述两个标准,传输速度很慢,基站笨重且辐射大(由于建筑物密集,一般大城市都限制基站布设,谁也不愿意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整天在自己头上朝着自己辐射高频电磁信号),而且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移动速度超过120KM/小时,接受不到稳定的信号,这是简直是出差族的噩梦。但由于中国人自己研发,具有知识产权,所以被大量用作军用通信网的核心交换任务。所以TD-SCDMA的最大用户不是中国人民,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2G时代的时分、频分到3G时代的码分,其实无线通信信道的效率已经被我们压榨的差不多了,当人们还在疑惑通信速率是否已经到达瓶颈的时候,来自IT行业的降维打击到来了。

碎碎念了这么多,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迎来5G时代,科技在进步,愿我们的生活也将越加美好。

Ⅲ 谁能推荐几本关于通信类的书啊

你好,我知道这3种,第一种,是看书的书两是,本通信原理的经典教材是国防工业出版社的 樊昌信等主编的《通信原理(第5版)》
数字通信的经典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 (美)John G.Proakis所着的 张力军 张宗橙 郑宝玉等翻译的 《数字通信(第4版)》 第2种看参考书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纳郑线路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网通信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3种是自学的:
不过按照通信工程的本科生的学习科目来看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1.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
2.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3.专业课《通信原理》《无线通信》《通信网》《交换网络》等等等等

如果GPSGPS导航电文解调设计较多的信号知识,自然信号的功底可以,那么可以直接看《通信原理》;否则,《信号与系统》将是你的必经之路。这是一门很有深度,也有魅力的课程哦~ 推荐清华蠢迅大学郑君里教授的《信号带茄此于系统》,或者MIT奥本海默的《信号与系统》,都是很不错的教材。那些粗制滥造的教材,建议不要随便用,切身体会啊!
专门讲基带传输是《通信原理》的一大章,推荐樊昌信教授写的《通信原理》(第六版)
通俗易懂,且配套教案,习题解答都很全,相信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很大方便。
希望能帮上你,你也可以看一下别人的回答,希望你学有所成,我也在学啊!改天我们讨论一下...........

Ⅳ 研究生无线通信网络应该看哪些书啊

如果是了解基础的知识的话,可以多看些书,像楼上这位推荐的都很不错,其实书上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看一本都行了。要是想提高的话,看书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书上的知识都已经定型了,换句话说很早就出来了,所以说要多了解最新的动态,可以到一些通信相关的论坛上去看看,推荐个论坛通信人家园,上面电信,移动,中兴,华为等很多大型的与通信相关的很多高手在上面,也有很多相关方面的;还有就是现在不是国内3g很火,很热吗,有空多看些3g方面的知识,一定很有用的,以后做项目也要用得到
另外,上研究生了,不要仅仅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学会在网络上找有用的东西。
祝楼主读研愉快,学有所成。

Ⅳ 无线通信原理

无线通信主要包括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微波是一种无线电波,它传送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千米。但微波的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很大。微波通信每隔几十千米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卫星通信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移动体之间建立微波通信联系。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如今每一天大约有15万人成为新的无线用户,全球范围内的无线用户数量目前已经超过2亿。这些人包括大学教授、仓库管理员、护士、商店负责人、办公室经理和卡车司机。他们使用无线技术的方式和他们自身的工作一样都在不断地更新。 从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了无线网的研究。在整个八十年代,伴随着以太局域网的迅猛发展,以具有不用架线、灵活性强等优点的无线网以己之长补"有线"所短,也赢得了特定市场的认可,但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无线网是作为有线以太网的一种补充,遵循了IEEE802.3标准,使直接架构于802.3上的无线网产品存在着易受其他微波噪声干扰,性能不稳定,传输速率低且不易升级等弱点,不同厂商的产品相互也不兼容,这一切都限制了无线网的进一步应用。
这样,制定一个有利于无线网自身发展的标准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到1997年6月,IEEE终于通过了802.11标准。 802.11标准是IEEE制定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是对网络的物理层(PH)和媒质访问控制层(MAC)进行了规定,其中对MAC层的规定是重点。各厂商的产品在同一物理层上可以互操作,逻辑链路控制层(LLC)是一致的,即MAC层以下对网络应用是透明的(如图一所示)。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的两种主要用途----"(同网段内)多点接入"和"多网段互连",易于质优价廉地实现。对应用来说,更重要的是,某种程度上的"兼容"就意味着竞争开始出现;而在IT这个行业,"兼容",就意味着"十倍速时代"降临了。 在MAC层以下,802.11规定了三种发送及接收技术:扩频(SpreadSpectrum)技术;红外(Infared)技术;窄带(NarrowBand)技术。而扩频又分为直接序列(DirectSequence,DS)扩频技术(简称直扩),和跳频(FrequencyHopping,FH)扩频技术。直序扩频技术,通常又会结合码分多址CDMA技术。根据预测,今后几年,无线网在全世界将有较大的发展,单只美国无线局域网销售额就将从1997年的2.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亿美元。
无线通信的应用
这一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使用的手机、无线电话等,其中3G、WLAN、UWB、蓝牙、宽带卫星系统、数字电视都是21世纪最热门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Ⅵ 想全面学习无线网络技术,要学哪些知识

802.11无线网络权威指南这本书挺好.